当前位置:动态 > 正文
全球信息:除了龙漕沟打卡 某平台还有一批矿洞探险“敢死队”
2022-08-17 07:43:58 来源: 三言财经

前几日,网红野营打卡处“龙漕沟”遭遇了山洪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实上,龙漕沟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景点,当地也设置了警示标志以及铁丝网。甚至在山洪到来之前,当地人曾对游客进行过劝离,但收效甚微。在社交平台上,龙漕沟被推崇为网红打卡圣地,却忽视了其中存在的危险。

而除了龙漕沟打卡处,我们发现在某书上,还有更多暗含危险的探险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未开发的矿洞、地下河、峡谷等,它们或风景优美或充满神秘,勾人心弦。

征服大自然的冒险之旅固然让人向往,但越天然的环境也意味着更多的未知,你真的做好准备了?


(资料图片)

社交平台上的探险笔记

真有那么美好?

在某书上搜索关键词“探险”,会出现很多的分类,比如废墟、洞穴、丛林、峡谷等等。

比起废墟这样的人造建筑,洞穴带来的吸引力似乎更强。不少打卡笔记中,更是带上了盗墓笔记等关键字,营造出鬼魅新奇的语境,勾起了众人的好奇之心。

这些洞穴千奇百怪,有自然形成的天然洞穴,往往是在人迹罕至之处,交通都很难到达。

未经开发意味着,你到达洞穴都需要专门的工具和装备。你可能需要绳索下降,需要涉河,需要面对复杂的洞穴环境以及各种虫蛇等。

你还要考虑到可能突变的天气状况,以及没有手机信号的,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准备。

深山老林之中,发生危险很可能得不到及时救助。

说上面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希望探险者能够深刻认知其中包含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在众多探险笔记中,你可能只看到了那些神奇的景观。笔者看到此类笔记中大家关心最多的是如何报名参加以及地址在哪。

尽管有些笔记会提到洞穴被禁止进入,但却说游客翻越栏杆也要探险,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变相起到了诱导的作用。

笔记一再描绘洞穴的美,对网友的提醒却甚少。虽然评论区很早就有人提醒该洞穴被封了,但还一直有人询问是否可以探险。

除了洞穴,还有人推荐爬野长城。

这些年因为爬野长城出事的并不少,去年上海一对夫妻带着两个七八岁的孩子爬箭扣野长城,父亲跌落15米高的断崖受伤。消防员耗时6个多小时才成功将一家四口营救下山。

还有所谓的无人峡谷露营之地,回头再看看龙漕沟这次事故,未知的危险才最可怕。

矿洞探险为何被叫“敢死队”?

说完了自然洞穴,某书上还有大量的探险人工矿洞的笔记。

当然这些矿洞基本都是被废弃的,也没有开发。在一些博主的笔记里,这些矿洞似乎成了天然的探险地点。

在他们眼中,废弃矿坑成了“完美避暑圣地”。从图中我们能看到,这个矿坑是被巨石和铁门封上的,但还是挡不住探险者的脚步。

那么这真的是绝佳的避暑圣地?看看网友怎么说的。也许矿洞真的凉快,但非要到矿洞避暑?

还有网友调侃,MC(我的世界)玩家看到废弃矿洞都知道不要轻易尝试。

废弃矿洞有啥危险?网友进行了一轮大科普。

总结就是:容易塌方;容易缺氧;可能有毒气;渗水;可燃气体爆炸等。

而当有人提醒这位博主小心塌方危险时,该博主淡淡回了句“小心翼翼”。有网友表示已举报该博主,“想做死不要诱导别人”。

有人将矿洞避暑博主形象称之为“某书敢死队”。

另外在今天上午,有网友爆料,有施工队看到上述博主的探洞笔记后已经彻底封死了洞口。

“施工队看了你的帖子,顶着大太阳去砌墙”,“把施工人员的高温费结算下”,一群网友为施工队打抱不平。

但是,直到今天下午2点的时候,这篇笔记依然存在。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网友举报,还是平台介入,亦或是博主感受到了压力,后来删除了同一主题的两篇笔记。

笔者还发现,另一博主去年发布的一篇矿洞笔记,笔记中写到“这个矿已采60年,山体不稳”,“不经常探险的旅友慎入”。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有许多矿洞共存的危险。

但是博主轻描淡写之下,多少人深刻认识了其中的风险隐患。

另外这篇笔记也是在今天下午突然被删了。

除了所谓的“避暑”,矿洞还有不少玩法,比如矿洞潜水、汽车进洞、地下河漂流等探险项目。

也有博主被指故弄玄虚,将探矿洞拍成了“恐怖片”。

一条平平无奇的矿道入口处,诡异地贴着一道符咒,背景音乐是“盗墓笔记”式的配音。

两位所谓的探险者走了没多远,便声称没有风了,要赶紧撤离。其实从视频中还能清晰看到入口处的光亮。不少网友质疑该博主就是在“演戏”。

其实别管是演戏还是怎样,探洞它首先能带来流量,其次它更是一门生意。

野外探险是一门生意

网友把探矿洞说成“敢死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事实上,近几年因为矿洞探险而发生伤亡事故不断发生。

去年6人打孔进入山西一个废弃矿坑中实施盗矿活动,最终被发现时全部身亡,疑似洞下缺氧所致,值得注意的是,6人此前曾做过挖矿工作,对矿井有一定的熟悉。

另外,今年5月份,株洲三名男性潜水爱好者,相约到一处荒废的水下矿洞里探险,但后来两名男子顺利上岸后,一名同伴却永远留在了水底。最终这名男子的遗体在水下矿洞23米左右一个支洞里被发现。

除了矿洞,去年一名16岁的北京高中生在沙漠探险中意外身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还有曾经以爬冰山而走红的王相军,1990年出生的他曾先后去过萨普神山、梅里雪山、来古冰川、布加雪山等70余座冰川,被称为 “冰川哥”。

不过在2020年12月20日,王相军在攀登西藏那曲嘉黎县的依嘎冰川时,不幸失足落入冰川暗河中失踪。后遗体被发现,确认系意外落水后溺水高坠死亡。

而今天类似的悲剧还在不断发生。

笔者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探险,只不过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尚且面临巨大风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又怎么应对喜怒无常的大自然。

这些年,在社交媒体的大肆渲染下,野外探险游玩成了一项时尚的娱乐项目。其中的风险被人为地“削减”,几乎成了0门槛,人人都可以去玩。

在这些看似轻松的探险笔记下,最多的评论就是询问如何参加。

探险成了一门生意,而那些笔记就是最好的引流工具。而一旦这成为生意,就会衍生出一套链条。

博主摇旗呐喊,私人探险机构、旅行团大赚特赚。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龙漕沟山洪亲历者表示自己当天也是报了旅行团前往龙漕沟。路线就是先打卡某书网红森林,也就是龙漕沟附近的中坝森林,再穿越龙漕沟。

据网友反映,中坝森林也不是开放景点。彭州本地有关部门也表示并没有开通龙漕沟线路,后续发现有此条线路坚决予以撤销。

而在探险的生意中,社交平台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事实上,直到这次龙漕沟出事后,不少平台才给龙漕沟打上了危险的标签。

亡羊补牢后,后续该反思一下了。

标签: 除了龙漕沟打卡 某平台还有一批矿洞探险敢死队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