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晚安短信活动”引来关注 仪式化温暖是否足够贴心?
2021-12-23 10:25:16 来源: 红网

近日,央视新闻和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共同发起的“晚安短信计划”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该活动自2018年开端,几乎每年的年末都会举行一次。据“新世相”微信公众号描述,今年的晚安短信计划自12月22日起,每晚22:00,参与者都会收到一条来自陌生人的晚安短信,连续十天,“和100万人一起分享温暖、共同跨年”。

一句“晚安”,吸引百万流量走红全网,这背后或许是“手机短信”形式的接地气,或许是当代年轻人关于“孤独”的共鸣。但笔者认为,作为一次市场营销活动,这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全民狂欢的仪式,是否能够达到活动发起方“改变人们生活状态”的目标,尚且存疑。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民众心态普遍焦虑,尤其是年轻人。“新世相”在进行选题时关注到了社会热点话题,并使用文艺、煽情的表达方式将这一类话题进一步放大聚焦,这种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情感表达往往对一部分人可以起到释放焦虑的“狂欢化”效果。

再者,当前不少“打工人”的压力和情感难以消遣,倾向于在网络上以匿名化的方式发泄——此时事情的真相不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新世相”作为主打文艺、情感的媒体,善于利用这一受众心理,赢得了大量的点击和转发。

在往次的“晚安短信活动”中,网友收到的短信大多以文艺情感和关怀渴求为导向,“爱”“难过”“累”“孤独”等有着强烈煽情倾向的字眼大量出现,似乎默认受众都处于同一种受伤、劳累的状态,但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每个人生活的常态。生活中更多的是五味杂陈、是不可预测,除了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和劳累以外,我们还有喜悦和希望,还有时不时的成就感……每个人的情绪远不止伤感这样单薄。

笔者认为,年年举办的“晚安短信计划”的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对当代人情感需求的一种反映,实际上也对一部分人起到了情绪抚慰的作用。但是作为受众,不管是面对“晚安计划”还是“早安计划”,都应该坚定心态、从自身情感需求出发,不被情绪狂欢的大流裹挟——不是每个人都要被一种状态来定义。

标签: 晚安短信活动 仪式化温暖 打工人 文艺情感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