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关兴化不得不说的十三个话题 你知道吗?
2022-04-26 15:28:24 来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01 跨过长江的良渚文明工程——蒋庄遗址公园

蒋庄遗址,是在兴化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对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2016年1月,蒋庄良渚文化遗址入选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5月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3月,江苏省政府公布蒋庄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蒋庄遗址被批复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庄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规划范围24.9公顷,投资总额1.34亿元。根据遗产价值分析及对比研究,蒋庄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展示阐释主题定为“展长江以北良渚聚落遗址,听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故事”,其中良渚文化是核心价值,水网地貌是背景环境。

02 三水塑造的独特地貌——神奇垛田

8000多年前,兴化是一片浅海,在海水、江水和淮水的长期冲积和作用下,发育成潟湖相,形成了河湖星罗棋布的地理特征和碟形地貌。先民们为了垦殖和抵御洪涝灾害,在湖荡沼泽间积土成丘,垒土为“垛”,以“垛”为田,进行种植,使蛮荒之地可以为人所用,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地区在新石器就有人类活动,而“垛田”这种形式在唐代开始大面积出现,并不断发展。垛田因湖荡沼泽而生,每块面积不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

垛田独特的耕地形态,是兴化先民和后代子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与典范,也是里下河地区农田防洪避灾的杰作。兴化垛田地貌经历了利用自然、架木浮田到就地堆积的“造田”过程,对研究长江流域水网地区种植业历史具有较高科学价值,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和景观孕育了具有垛田特色的种植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是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历史产物,是里下河地区水文化的突出代表。

兴化垛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张重要的世界名片。

03 里下河文学的中坚力量——兴化文学现象

兴化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发祥地、明清小说重要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化文学创作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涌现出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评论家。在2005年至2006年不到一年时间内,兴化籍作家不约而同推出了以故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毕飞宇的《平原》、朱辉的《白驹》、庞余亮的《薄荷》、顾坚的《元红》、刘仁前的《香河》、刘春龙的《深爱至痛》,在江苏乃至全国文坛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2010年兴化市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协举办了“兴化文学现象”研讨会,正式提出“兴化文学现象”的概念,并在文学界得到广泛认可。2011年12月,中国小说学会命名兴化市为“中国小说之乡”,2020年9月,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兴化市“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兴化籍作家在全国及江苏省影响巨大,毕飞宇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梅国云是海南省作协主席,朱辉担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既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也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朱辉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还有8人18人次获得江苏省最高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

04 来自长江的美味——兴化中华绒螯蟹

兴化是长江中下游最具典型特色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境内水域辽阔,土壤兼具黏土和砂土的优点,特别适宜河蟹洄游繁殖产卵。这里水质清澈,水草和浮游生物资源丰富,是河蟹栖息、成长的理想家园。郑板桥曾赋诗:“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兴化大闸蟹为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明朝即为进京贡品。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兴化中庄醉蟹在南洋(新加坡)国际物赛会获评一等奖。河蟹品种主要有:“长江1号”“长江2号”等,采用长江水池塘生态标准化景观化养殖。荣获中国名蟹金奖、江苏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集体商标注册。兴化荣获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市)、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县(市)、中国河蟹第一市场等称号。

2021年,河蟹养殖面积63万亩,年产大闸蟹约6亿只,全年交易额突破160亿元。可以为全国每个家庭供应2只大闸蟹,全国每8只生态大闸蟹就有1只来自兴化。连续四年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连续八年举办中国·兴化品蟹赏菊旅游季,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带动了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银北门品蟹一条街”, 市委书记客串主播“代言”,蕴育中国水乡特色“蟹文化”。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实现“兴化大闸蟹”总点击率2.22亿,线上销售突破40亿元。兴化大闸蟹名扬四海、横行天下。

05 大美水袖的另一抹色彩——兴化淮剧

淮剧是江淮流域重要的地方戏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兴化位于里下河腹地,是淮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淮剧形成初期,广泛吸收民歌号子、说唱弹词、香火戏的精髓,里运河东西唱腔各具特色,东路的【下河调】刚柔相济,西路的【淮蹦子】高亢激越。

清乾隆年间,兴化地区的商盐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流域,集中在扬淮的徽州盐商,带动了“里下河徽班”的兴盛,至此淮剧进入“徽夹淮”阶段。淮剧从徽剧中汲取营养,演出剧目大大丰富,角色行当也逐渐发展齐全,淮剧开始走向戏曲艺术。民国期间,是淮剧发展的“京夹淮”时期,最早南下进入上海的这一批以东路为主的淮剧艺人不断吸取京剧的表演艺术,改革唱腔音乐,加强表演能力,演出连台本戏。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调发展成熟,以[自由调]为主调,既能叙事,又能抒情,适用于表达丰富细腻的人物感情和复杂的戏曲情节。表演也更加追求形体艺术的美感,以戏曲特技“水袖”为例,时而温婉如水,时而刚毅如剑,大大提高了淮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淮剧进一步成熟,传唱淮河、长江流域。

06 淮盐体系的“水上高速路”——兴化境内的运盐河

兴化建县,缘于盐、粮税收丰厚,公元920年,析海陵县招远场之地置兴化县。兴化这座城市的诞生,从一开始便伴随着淮盐经济的发展。

古时,泰州是淮盐的重要产地,而兴化境内有蚌蜒、车路、白涂、海沟等5条东西向运盐河串联起海滨丁溪、小海、草堰、白驹、刘庄等盐场,这些河流与古代泰州地区的盐业经济息息相关,是淮盐外运体系中的“水上高速路”。唐宋以前,海滨盐场所产之盐经这些运盐河装船西运,通过兴化城东的上官河、城南的南官河南入泰州卤汀河或西入高邮北澄子河,最终进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运输体系。因此在历史上,兴化一度是淮盐外运的必经之地和重要中转站,泰州之盐大多经兴化境内的运盐河向外输出。

淮盐文化在兴化大地留下诸多历史印记,如蚌蜒河与卤汀河交汇处的陵亭古镇(今老阁村),北宋即设有“陵亭务”,为泰州八大税务之一,其所征税金便包含盐税一项。兴化城亦设有“兴化务”,在泰州八大税务中位列第三。

07 系在水边的千年古镇 ——沙沟

沙沟,古称石梁、沙溪,本是古射阳湖中的一个小岛,西塘河绕古镇东侧而过,自北向南流经下官河、西荡河、南官河、卤汀河,最后汇入长江。沙沟被称为系在水边的千年古镇,是里下河地区为数不多保持原貌的古镇。沙沟水系发达,北受淮河影响,南通长江,五县交界,是水运通途,南货北运,北货南运,往往以之为中转,特别是鱼货交易,在古代就能以冰块藏鲜的方法经长江、运河将鱼运至千里之外。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沙沟独特的地域文化、湖荡渔业、传统民俗。郑板桥在这里设馆授徒,施耐庵在这里为创作《水浒传》取材,陆游曾到沙沟作《鹊桥仙》《渔夫》……先后出进士、举人120多名,专家、学者近800人。赵家巷、杨家巷、管家巷等180多处明清建筑群,明清古厕、益民巷古民居群、虹桥等9处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沙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悠久历史的见证。古法捕钓“十八帮”,更使沙沟蒙上神秘的色彩。沙沟大鱼圆、藕夹享誉全国,已成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入《中国名菜大典》。

08 摇出国门的小木船——竹泓木船产业园

聪慧的水乡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练就了一门独特的造船手艺。竹泓木船制作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在宋代,竹泓镇就有了专门制作沿江、沿海捕捞渔船为主的手工作坊。明清以来,竹泓木船制作已成气候。延至现今,全镇木船生产手工艺人有60余户80多人,年产各类小木船近4000条,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景区观光旅游,木船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远至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

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1127亩,一期已建成250亩。2020年,园区开票销售2.5亿,总交易额近7亿元,年制造各类木船15000余条。同时,建设网上销售平台,在百度、淘宝、阿里巴巴等新媒体注册网站,推动木船销售走出国门,并与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木船文化产业特色为线索,努力建成集技艺展示、历史介绍、传说故事、民俗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传统技艺博物馆,形成园区文化旅游、文化休闲互补互动的格局。

09 水乡儿女的集体抒情诗——茅山号子

茅山位于兴化南部,民间文化饱蘸长江文化的浸润,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茅山号子。以茅山为中心,在兴化蚌蜒河南部地区一带流行。它并不是一般的劳动号子,而是在田间劳动时一种领呼式的歌唱,称“号子歌”比较恰切。茅山号子早期来源大约与明代俗曲有关,记载见于明清地方志见闻。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民歌运动的兴起,茅山号子广为人知。1956年,茅山曹家舍农家姑娘朱香琳将茅山号子唱到了中南海。2011年,茅山号子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茅山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场地、不同的情景类型,有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水田牛号子、撑船号子、调情号子,以及打夯、钉船、砌房、推磨等号子。狭义的茅山号子专指栽秧号子,其音乐性、抒情性以及故事性,在所有的“茅山号子”中独占鳌头,俗称“小妹妹”,其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说是一首水乡人民的集体抒情诗毫不为过。

10 长江边的民俗赛事——新春舞龙大赛、清明会船、端午龙舟大赛

水,是兴化城市命脉。兴化人亲近水,喜欢水,更是将水上活动发挥得淋漓尽致。新春舞龙大赛,清明水上会船、端午赛龙舟,是兴化重要的民俗活动品牌。

新春舞龙大赛,来源于中国传统祭龙习俗活动。古人认为一年的水旱都与龙、与云有关,于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过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自2008年起,兴化共举办十二届舞龙大赛,一条条“长龙”汇聚,或昂头摆尾,或穿云入海,或腾云飞奔,展示水乡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清明会船,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从海上入侵,茅山人组织船只,以竹篙为枪,歼敌千余名,获得朝廷嘉奖,御赐“五彩金龙旗”四面。从此,茅山人每年悬旗赛船,逐渐演变成茅山会船这种民俗活动。清明节前,茅山会船三更集合,五更祭祀,篙桨如林,会船如梭,万众欢腾,堪称水乡风情一绝。2014年,茅山会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端午赛龙舟,源自兴化地区纪念楚大夫屈原的“龙舟竞渡”古俗。兴化古称楚水,境内有纪念屈原的屈子祠、三闾大夫庙,为全国少有。为传承屈原爱国主义文化,2008年,恢复传统的龙舟大赛,参赛龙舟全部采用国家级非遗——竹泓木船,16支代表队水上竞渡,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欢乐的人群,构成一幅乡情浓浓的端午龙舟竞渡风俗画。这一赛事每年都办,延续至今,被誉为全国四大龙舟赛事。

11 以水养人的医学流派——兴化医派

兴化医派可追溯至南宋嘉熙年间。时任兴化知县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与治病的专著,比英国弗罗杰的《老年保健医学》早500年。《养老奉亲书》分15篇,233条,其中“饮食调治”“以水养人”为第一,“形证脉候”为第二,还有“性气好嗜”“宴处起居”“戒忌保护”“四时养老”及备急药方、食疗方法等,对当代康养理念影响至深。

兴化医派代表人物——赵海仙

兴化医派的特点:“学不泥古”“清空灵敏”“融会贯通”。以赵海仙、张涤珊、魏筱泉、魏荫堂、江曲春等为代表,其中赵海仙更是 “善治奇症”,成为声誉鹊起的一代名医,人称 “赵半仙”。国学大师李详在其所著《药裹慵谈》里也写道:“先生于医,具清空灵敏绝世之识,善能融会贯通,不名一家。” 省级文保单位赵海仙洋楼是赵海仙祖孙三代(祖赵术堂、父赵春普)悬壶济世、行医就诊之处,是兴化历代名中医共同创建“兴化医派”之见证,2009年被授予“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称号并挂牌。

12 水流千转的商贸街区——千年繁华金东门

金东门地区东濒东门泊,南有沧浪河,北依上官河、乌巾荡,诸水交汇,水面宽阔,商旅便利,就像一个天然的客运货运大码头,敞开胸怀接纳四面八方的行旅客商。

明清年间,兴化商业繁荣,市民沿河而居,从长江、大运河驶来的各类商船皆停留至此打尖歇脚,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久而久之,商贩云集,酒馆茶肆次第开张,码头附近的店铺越来越多。特别是清代,金东门商业区已经繁盛到顶点,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商业中心。当时,金东门城内外大街是典型的商业一条街,店铺林立,红色、金色的招牌彼此相望。所开店铺涵盖甚众,有南北货业、绸缎棉布业、药业、陶瓷业、烟业、钱庄、当铺等。店铺格局纯系兴化水城特色,两层小楼,临街而建,楼下一般为店面,楼上为住家,楼的后面则是作坊或者仓诸,再后面就是市河,有单独水码头,与外界相通。这些店铺当中,有很多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店,经过店主几代人的努力,资金雄厚,与周边地区的店铺都有联系,经营灵活,盘根错节,是长江与运河水运对兴化商贸影响的实证。

13 东进序曲中的红色丰碑——华中二分区根据地

水乡兴化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革命老区之一。1945 年 11 月,华中解放区成立苏皖边区政府,苏中第一行政区改建为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党组织称中共华中二地委,军事上称华中军区第二分区,简称华中二分区,先后辖兴化、溱潼、宝应、高邮、江都、扬州、仪征等县、市。

为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华中二分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据不完全统计,至 1949 年5月江苏解放前夕华中二分区共牺牲烈士2642名,如周山、李健、高杨、狄奔、周奋、袁舜生、郑光耀、卞松山等,这些烈士永远铭记在水乡儿女的心中。在他们的影响下,解放后又涌现出张桃芳、邹琴章、沈学勤等一批战斗英雄。

华中二分区为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记者 姥海峰)

标签: 长江国家 文化公园 有关兴化 十三个话题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