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 > 正文
收视率造假成为业内难题 影视剧行业该如何停下“收视率内卷”
2021-12-16 09:46:17 来源: 红网

近三十年来,收视率造假问题一直困扰着影视行业。从电视台、广告主到制作方,收视率的焦虑逐渐扩大到整个影视产业链。在资本的进入后,“焦率”更甚,以致出现了“一部剧收入1亿多元,9000万元都用来买收视率”。(12月15日 中国青年网)

收视“焦率”来源于对“收视率”的崇拜。可量化的“率”的标准,让收视率的含义从一个简单的数字扩大到了广告收入、票房以及口碑等多个方面。尤其在资本进入之后,“率”的指标逐渐变为了“利”的绩效,从市场生存与竞争方面绑架了整个影视行业,让其陷入了“假率”的泥潭,不断触碰理与法的边界。

行业反常成为平常,理不清楚更焦“率”。制作公司通过购买收视率获得利益,时常致使一部分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成为爆款,而一部分制作精良的作品受到冷落。这种“劣胜优汰”的“潜规则”,消磨了制作方对作品进行优质创作的热情,“快餐式”的作品成为“畅销货”被大量生产。这使得影视作品水平整体下降,观众不买账,收视率便更让人“焦率”。

造假交易恶性循环,知法犯法更焦“率”。从法律层面来讲,收视率造假不仅涉及侵犯商业机密、非法经营、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涉及侵犯个人信息以及危害整个网络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2011年,杭州市人民法院便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定罪了买卖收视率样本户信息的几名当事人。“收视率”的买卖,看似是已经定型了的“规矩”,实则是既违规又违法。

剜除收视造假毒瘤,循序渐进才更有效率。对于收视造假,不妨先从法规开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缩紧对收视率造假的限制。同时在实践方面,建立完善相关的行业内外监管机制,倡导行业自律,引导社会改变“唯收视率”的评价方式,降低影视行业对收视率的焦虑。除此之外,政府与社会也要加大对高品质作品创作的鼓励与支持,让优质作品回归大众的视野,才能真正实现收视率的价值。

在流量时代,各种“率”的造假已经司空见惯。它们不仅消费了受众的信任,也麻痹了创作者的创作神经与热情。我们不反对追求“率”的价值,但我们不该陷入盲目的“焦率”。

标签: 收视率造假 影视剧行业 制作方 相关法规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