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拍照搜题类APP成学生偷懒“帮凶” 也不该“一刀切”下线
2021-12-15 10:37:35 来源: 工人日报

据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教育部12月13日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拍照搜题”起源于“AI答疑”,其本质就是用户对题目进行拍照后,系统利用已有题库给出答案。由于可以减轻工作量,提升教辅效率,“拍照搜题”类APP近年来颇受一些老师和家长青睐,也成了资本竞相追逐的风口。在手机应用商店中搜索“答案”等关键词,便会出现上百家相关APP。

然而,有了这类APP后,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便变懒了,直接用手机搜出答案照搬照抄。一方面,题目全部正确的假象,掩盖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水平,从而影响老师对教学效果的判断,不利于教学相长。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拍照搜题”,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因得不到锻炼而钝化。现实中,甚至有学生对此类APP产生依赖,铤而走险将相关设备带入考场。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开始全面叫停“拍照搜题”类APP。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随后,四川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校外培训机构广告提示,明确了不得制作、发布含有“拍照搜题”等不良学习方法相关内容的培训广告。如今,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是对相关整治的进一步落实。

事实上,“拍照搜题”类APP并没有原罪,关键是如何去正确使用,扬长避短。教育部的上述通知也是要求整改到位,经审核后可恢复备案。

如何整改显然是个问题。比如,是否可以借鉴短视频、游戏平台的做法,在实行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在时长、功能等方面对学生的使用行为进行规范——根据题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简单的题目不显示答案,复杂的题目先给出思路让学生自主解题,倒逼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搜题数量予以限制,避免其产生惰性,过度依赖外界工具。同时,广大家长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拍照搜题”类APP,尽可能多和孩子一起思考,引导、帮助孩子体会冥思苦想后豁然开朗的喜悦,而非一味将孩子推给手机。

标签: 拍照搜题类APP 撤销备案 AI答疑 知识掌握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