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水军“超前点评”成为潜规则 平台评价体制加速失去公信力
2021-12-16 09:34:10 来源: 工人日报

据央视报道,近期开播的两部影视剧接连出现了“超前点评”的荒诞一幕——剧集还没播出或某个演员还未出场,网上就有大量相关评分或评价出现,且其中不少评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

这种“穿越式评分”现象,显然与“水军”刷分控评行为有关。有记者以粉丝身份潜入“水军”派单群,发现以几毛钱的价格,就可以招募到真实账号使用者刷分,而且可黑可粉。

互联网打分平台的出现,一方面是为欣赏过相关作品的用户提供评论空间,另一方面则是为尚未欣赏过相关作品的网友提供参考。近年来,“水军”的出现和泛滥,让这种大众评价机制的作用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比如,2018年,某当红艺人发行音乐专辑,其中的歌曲经由粉丝刷榜后,占据了国外某著名音乐榜单首位。真相查清后,不仅上榜歌曲被移除,这一做法也成了全球音乐圈的笑料。

在演艺行业,当本应相对客观真实的评分因“水军”控评走样,无疑会进一步助推流量、数据崇拜之风,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因有当红艺人参演而评分虚高,一些用心之作却因缺乏“爆点”而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文艺创作生态堪忧,优质作品恐将越来越少。

事实上,“水军”控评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该法,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可见,无论是粉是黑,有组织的刷分行为都侵害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严重的还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

“水军”并非新生事物,此前相关方面也多次出手治理,但仍难斩草除根。这与“军团”背后利益相关方的撑腰不无关系——作品的制作和投资方急于回本盈利,同时压制竞争对手;艺人需要用更高人气获得更高身价;评分平台需要流量;就连粉丝在用爱“发电”之余,也能通过刷分这件事赚到零花钱。至于感到压力的竞争对手,最立竿见影的回击方法当然是招募“军队”以牙还牙。此外,对“水军”刷分控评行为,真要搜集有说服力的证据,并不容易。

今年2月,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春节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其中一项即重点整治刷量“控评”。监管部门还陆续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文件,相关评分网站也多次被约谈。

要彻底清除“水军”,必须形成合力。比如,相关部门应出台具体措施对控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参与其中的各方都付出相应代价;评分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对“水军”入侵的技术监测,一方面要舍弃对不良流量的留恋,寻求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运营方式。

而对于演艺人员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者、制作方来说,最近的一则新闻或许很有启示意义——在某权威音乐榜公布的2021年全球各大市场音乐年终榜单中,中国大陆地区音乐TOP100排行榜里,周杰伦以超过半数的54首作品霸榜,其中不少还是他15年前甚至20年前的歌曲。那时,可没有什么水军。

时间和市场会检验出真正的好东西,注水的伎俩总有被戳穿的时候。

标签: 超前点评 平台评价体制 水军控评 两极化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