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滥用数字技术的便利蜂 终将会被数字技术所反噬
2021-12-20 09:41:32 来源: 红网

不知有多少“北漂”挤完地铁,在公司附近的便利蜂买上热包子和咸粥,唤醒一天的工作状态。丰厚的优惠券、中午的自选盒饭、傍晚的自动折扣,像便利蜂这样的便利店成了外地打工者抵抗一线城市物价的“避难所”。这原本应给人带来温暖的便利店,却被爆料越界偷拍行人,用算法操控员工,甚至在国家部委附近“贴拍”,报道一出,这个以技术著称的企业掉入了“泥潭”。(12月17日 南方周末)

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目标,靠技术扩大盈利本无错。便利蜂从2017年的第一家线下门店到如今突破2000家,取得惊人业绩背后的“法宝”是它秉持的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取向。便利蜂利用数字建模指导运营策略,调查竞品并追价,安装摄像头采集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从选址、订货、上架、促销乃至员工排班都采用中央化系统操纵。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成效显著,据36氪报道,目前门店已实现前端整体盈利,2023年门店将快速扩张至1万家,跻身中国便利店前五名。

技术虽好,但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将平台和算法技术无所不用其极,枉顾人情,失去人性,必然会遭反噬,食恶果。已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这样的便利店没有温度,细思极恐,不愿走进去。

把技术用在压榨员工上,便利蜂已非先例。早有美团平台将外卖员困在算法里,用系统压缩送货时间,用差评惩罚逼迫骑手抢送外卖,增加了交通事故风险,又钻平台经济漏洞,不为之购置保险。现便利蜂又用系统“异化”员工,督促其接待打扫,忙不得闲,为了完成任务,在断货情况下也要补上货架,导致价签与货品匹配混乱。

技术的“魔爪”不止伸向了员工,更落到了普罗大众身上。网购平台大数据杀熟,伤了熟客的心;打车软件算法歧视,看人出价,也招致不满;收集甚至买卖个人数据,成为互联网公开的秘密。如今便利蜂以市场监测的名义,依托强大的数字平台,偷采路人视频,窃取视频数据,无孔不入,还把摄像头的扫射范围延伸到国家部委。不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还有损公共安全。走火入魔的便利蜂,突破了商业底线,也越过了法律边界。

相比依托数据平台“算计”消费者的便利蜂,反观河南郑州的一家面包店,坚持十元卖五个面包,六年不涨价,有时还会给需要的人送面包。老板张瑞说:“这些最大的成本就是我的体力,我的体力不值钱,多干点少干点都无所谓。”为了让更多人吃上面包,她宁可多出力。前者技术先进,管理精明,却失了人心,让消费者退却。后者只是不细纠收益的传统小店,因老板的善良与温情,博得比比称赞。

滥用技术,失了温度,丢了风度。今天被曝光的是便利蜂,明天又会有谁?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使用者,学法遵法守法,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不可缺失的一课。

标签: 便利蜂 滥用数字技术 大数据算法 人脸识别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