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互联网时代“隐私保护”成笑话 网络安全规定还须持续强化规范
2021-12-28 10:44:27 来源: 红网

汤啸骅是一个移动应用程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一些APP在后台运行时可能会偷偷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现场随机安装了一款APP,打开软件并禁止了所有权限,退出等待几分钟之后,APP还有对于位置的一些访问信息和操作。此外,汤啸骅还对另外一款APP设置了在使用期间可用位置信息,但是在没有对手机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该APP依然在不断地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多达14次。(12月25日 央视网快看)

禁止全部权限仍可获取用户信息,这样的APP不在少数。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7款移动应用存在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无孔不入,窥探着消费者的生活和偏好——购物软件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社交软件窥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娱乐软件编织出一个个看似美丽的“信息茧房”。个人隐私不断被泄露的后果,轻则被人骚扰,重则财产损失,更甚者则会危及国家的安全。谁来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消费者又要如何预防APP欺诈?

当互联网开始迈向大数据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发社会管理规范的变革。近年国家屡出各项网络管控措施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清朗行动”使得APP猖獗盗取信息甚至诱骗用户的现象有所改善。但APP大量获取用户隐私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用户在使用各类APP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最小化地赋予APP权限。

一味依赖国家规范和用户“自保”并不能真正改善信息泄露的现状,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责任亟需从民众转移到数据使用者。肆意获取个人信息当休矣,APP应与用户保持距离,良性互动而非“赤裸相见”。目前,数据的使用依赖于事前的告知与授权。然而数据二次利用的不确定性导致事前告知的个人许可模式意义不大。因此,数据使用者应当以数据保护为己任,并为敷衍了事和不达标准的保护措施承担法律责任。公开分析数据与算法系统、采用第三方公证的可靠算法和保护用户不开通隐私权限也能正常使用APP的权利,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原则: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将个人隐私信息权利还给用户,APP才能真正赢得人心,健康、长远发展。

数据和隐私的“相互融合”,让个人的私人生活不断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于网络,“雁过留声、来过留痕”在互联网中演变成隐私的剥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抓取应以合理的信息获取和人格尊严为边界,隐私之外存于网络,隐私之内,请归还用户。

标签: 互联网时代 隐私保护 手机APP权限 个人隐私信息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