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3月谣言盘点:天气越冷越有利于冰雪赛事?别让这些谣言影响您
2022-03-31 16:36:42 来源: 科技日报

进入3月,春意渐浓,而与万物一起“复苏”的还有各种谣言。有蹭冬残奥会热度的“天气越冷越有利于冰雪赛事”;有在世界睡眠日传出的“应南北向睡觉,东西向睡觉会失眠”;有蹭社会热点事件的“灵长类动物最适合给人提供器官”;还有蹭疫情热度的“疫情风险区空气为阳性,可传播病毒”……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本月谣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天气越冷越有利于冰雪赛事?真相:每种项目都有适宜的温度区间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于本月举行,不少网友觉得,为了保证赛场冰雪的质量,比赛期间的天气应该越冷越好。事实真是如此吗?

对此,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李庆雯指出,每种冰雪项目都有其适宜的温度区间,只有在此区间内,运动员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技术水平,并非温度越低越好。

“冰雪项目属于在冷环境中进行的运动,一般在零摄氏度以下或更低温度的环境中进行。”李庆雯介绍,冷环境对人体影响很大,会导致血管收缩、皮下组织血流减少、基础代谢速率下降等。虽然运动员常年在冰雪中训练,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比普通人强,但过低的温度也会影响他们在比赛中的发挥。比如,跳台滑雪是对技巧要求很高的项目,如果温度过低,就会让运动员肢体僵硬。

此外,冰雪运动的场地也需适宜的温度,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比如,钢架雪车赛道制作用的其实是人造冰,厚度要达到5厘米以上,温度需要保持在零下2摄氏度至零下3摄氏度,若温度低于此范围,反而不利于比赛。而跳台滑雪场地对温度要求更苛刻,当温度低于零下20摄氏度或出现持续极寒天气时,雪质就会变硬,甚至出现比较厚的冰晶层,运动员落地时就易摔伤。

应南北向睡觉,东西向睡觉会失眠?真相:地球磁场对人体影响微乎其微

“睡觉要顺应磁场方向,应南北向睡觉,东西向睡觉会失眠”的说法由来已久,3月25日是世界睡眠日,于是这种说法再次被提起。

对此,中华医学会睡眠障碍协作组委员、天津安定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新军表示,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磁场中,人体自身也有磁场,但人体的磁场是地球磁场强度的千万分之一,两者已建立某种平衡,因此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目前没有任何研究能证实,睡眠方向会影响睡眠。

那么,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睡眠?

“失眠主要是由于睡眠节律紊乱引起的,是人们行为不当造成的。”张新军举例,比如经常变换作息时间、晚睡晚起、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看书、玩手机等),这些都就会削弱床和睡眠之间的关联,进而影响人体节律、加重失眠。

此外,失眠还受年龄、遗传因素、卫生环境等影响,精神疾病、服药等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由于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治失眠不能“千人一方”,要予以针对性治疗方案,包括改善睡眠环境、建立良好生活作息、改善情绪状态、适当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慢性失眠,以及防止睡眠障碍带来认知功能下降、焦虑抑郁及更严重的精神类疾病等。”张新军强调,对于失眠的治疗,千万不要听信谣言,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灵长类动物最适合给人提供器官?真相:猪是更理想的异种器官移植供体

今年年初,美国马里兰医学中心在全球首次将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人体,其在人体内跳动了约两个月后,接受移植的患者于3月8日不幸离世。这次异种移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网上有人把这次失败归因于“猪心脏”,并表示如果移植灵长类动物的器官效果一定更好。

“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已开展了几十年,和普通大众一样,科学家首先选择的是和人类亲缘关系很近的黑猩猩、狒狒等灵长类动物进行临床应用探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医师蔡金贞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分别将狒狒的心脏和肝脏移植给一个新生儿和一位35岁的患者,获得了20天和70天的生存纪录。

然而,科学家后来发现灵长类动物并不适于作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一方面,灵长类动物大都属于野生动物,可能将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比如病毒)传播给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狒狒、猴子等动物的器官较小,不适合移植给人类。因此,科学家们把目光转移到猪的身上。

相较灵长类动物,体重在60到80公斤的小型猪是更理想的异种器官移植供体。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猪将自然界微生物传播给人类的风险更低。更重要的是,小型猪的器官大小、生理功能等指标和人类比较接近,例如猪心脏大小、结构、心率都和人类相近。“目前,小型猪被公认为是异种器官移植最理想的供体。”蔡金贞说。

蔡金贞认为,“猪心移植”是划时代的医学进步,虽然病人只存活了约2个月,但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随着科学的进步,在解决异种排异、疾病传播风险、伦理学等问题之后,异种来源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将有希望广泛应用于临床,彻底解决移植器官短缺问题,为器官衰竭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疫情风险区空气为阳性,可传播病毒?真相:户外空气流动性大,不具备传染性

近日网上热传“上海徐汇多地空气阳性,可传播新冠病毒”。消息一出,又给人们增添了不少恐慌感。

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纯琪对此明确表示,疫情风险区的空气为阳性且可传播新冠病毒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目前,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接触、飞沫与气溶胶这3种方式进行传播。”陈纯琪介绍,病毒是一种有机体,离开人体后,一旦失去水分或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病毒颗粒表面的蛋白质会迅速损坏,也就不具有感染能力。因此,病毒在离开人体进行传播时,也需附着在适宜的载体上才行。

飞沫和气溶胶都能通过空气传播,但飞沫颗粒比较大、质量较重,传播距离较短,在几秒内就会沉降到周围的地面或物体表面。咳嗽、打喷嚏所产生的就是飞沫,正确佩戴口罩就可有效防止飞沫传播病毒。

陈纯琪进一步解释,重量较轻的气溶胶的确可在空气中飘浮较长时间,可能需要几分钟才能沉降下来。因此,在密闭空间或空气流通条件不好的地方,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风险较高。不过,一旦改善了通风的条件,气溶胶就会散去,病毒的浓度也会降低,感染的风险也随之下降。

而在室外开阔的环境中,由于空气流通,气溶胶会很快被分解、稀释,几乎不具备传染性,所以疫情风险区空气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不可能呈阳性。(记者 陈曦)

标签: 谣言盘点 天气越冷 冰雪赛事 这些谣言影响您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