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用创新打造垃圾分类“深圳样板” 2020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2022-04-14 15:40:11 来源: 深圳商报

深圳,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2000多万人口,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严重威胁着城市发展。

面对困难和挑战,做好垃圾分类意义重大。作为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圳在破解“垃圾围城”上,坚持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双轨战略,明确以“源头充分减量,前端分流分类,中段干湿分离,末端综合利用”为战略思路,以建设“三个体系”实现“两个目标”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垃圾分类创新之路。2018年,在住建部第二季度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考核中,深圳排名第二。

目前深圳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2.46万吨,分流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6600吨,回收利用率27%。伴随着分流体系不断完善和分类垃圾应收尽收,2020年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顶层设计:破解“垃圾围城” 将垃圾分类纳入绩效考核

纵观深圳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从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开始,深圳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在起步阶段,主要实施废电池、废纸和废塑料的分类与回收,初步形成分类理念的起步阶段;在探索阶段,深圳尝试对家庭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以小型设施分散处理。但因杂质多、能耗大、臭气难控制、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无法连续稳定运行;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深圳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进入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深圳模式”的全面实施阶段。

而在这一过程中,深圳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不断强化组织保障。2013年7月1日,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专职机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挂牌成立,负责组织推进、检查指导和监督考核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随后,各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构也相继成立。再后,深圳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以及民生实事、治污保洁、生态文明考核中。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施行,深圳开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随后,还相继出台了3个地方标准和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统一的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标准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圳建立起一个“源头充分减量、前端分流分类、中段干湿分离、末端综合利用”的“大分流、细分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九类分流

全市日均分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2213吨

依托顶层设计,十多年来,深圳立足实际,以社会化、专业化双轨战略为抓手创新构建起了“三大体系”,力破垃圾分类工作难题。

首先是确立了生活垃圾九大分流分类体系。其中既有从行业管理角度出发的专业化大分流,也就是针对产生量大、产生源相对集中、处理技术工艺相对成熟稳定的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餐厨垃圾实行的大类别专项分流处理。也有从市民参与角度出发的社会化细分类,也就是根据家庭生活垃圾的性质和回收利用情况,要求居民对废弃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和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废旧家具等进行分类。目前,全市日均分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2213吨。

其次是建立了宣传督导体系。2017年6月3日,发布了全国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宣传引导,发放超过497万份,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破局之力。此外,还组织公众教育,深圳首创实施“蒲公英计划”,搭建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平台。将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各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另外还构建起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课程体系,与全市首批13所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共同打造“垃圾分类微课堂”。组建首批72人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讲师团,负责全市科普教育宣传普及。着手开发科普教育统一课件,打造垃圾分类课堂品牌。

目前,深圳的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已经形成系统化和常态化。城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推进学校垃圾分类教育实践,编制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年龄段的知识读本,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411所,2018年底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为唤起市民厉行节约,减少餐厨垃圾,城管部门联合媒体开展“光盘行动”,号召市民“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并在2018年创设全国首个11·8“光盘日”。在督导方面,深圳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组建公益服务联盟,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态联系工作机制,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居民、物业管理人员,在住宅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定时督导,有效提升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

第三个体系是责任落实体系。该体系围绕压实“六个责任”展开,即压实区、街道、社区开展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压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压实物业服务企业在住宅区开展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餐饮企业开展餐厨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集贸市场开展果蔬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收运、处理企业分类收运和处理垃圾的责任。从制度上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层层落实。

算好减量账 提高参与率

2020年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小区内,大树下,林荫道旁,一排整齐洁净的分类桶,旁边还有一个精美大气的洗手盆……这就是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坪洲新村小区打造的垃圾分类3.0版投放点的一个镜头。

垃圾分类,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焚烧填埋量,算好“减量账”;提高居民参与率,算好“参与账”。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将居民知晓率转化为行动力,深圳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5年起,将每周六定为“资源回收日”,在全市3500个住宅小区和城中村配备了7000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形成了住宅区垃圾分类1.0版本;今年上半年开始,深圳创新探索,通过建立集中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安排志愿者定时定点督导,使小区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楼层撤桶+定时定点督导”的住宅区垃圾分类2.0版本。目前该模式正向全市推广;而在此基础上,部分小区已开始试行3.0版本,即定时定点分类回收厨余垃圾。未来还计划推行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的4.0版本,以此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率。

根据市城管局《关于全面推行住宅区垃圾分类2.0模式的通知》文件要求,实行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和定时定点现场督导,各街道至少选定2个小区试点3.0模式。深圳市城管局副巡视员杨雷介绍,如果说1.0版是打基础,目的是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那么2.0版的核心则是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目前部分小区试行的3.0版,为每个集中投放点配备小型洗手池,开展家庭厨余垃圾的分类回收;而未来的终极版本4.0版,要等到立法出台后方可实施:全面推行楼层撤桶,实行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同时在各分类投放点配备无线监控。目的是做到“分类好,少付费;分类差,多付费;不分类,受处罚”。

垃圾分类2.0和3.0版本最重要特点就是合并其他垃圾桶,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并进行厨余垃圾分类。据介绍,为使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80%以上,市城管局结合小区实际,从社区党员、志愿者、老年人、物业管理等四种人员中组织发展最佳力量担任督导员,安排在小区内集中投放点,每天晚上7时至9时,督导员会在集中投放点进行现场督导,指导、引导、督促居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同时,搭建了四种督导模式:一是依托基层党组织,发动社区党员参与,建立党员先锋示范督导模式;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工+义工”的“双工”联动督导模式;三是发动社区老年人和热心居民共同参与,建立社区自治的督导模式;四是落实物业管理责任,建立以物业为主导的督导模式。

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如何处理?深圳生活垃圾分类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目前已编制完成《深圳市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布局规划》初稿,深圳拟规划分期新建几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为解决全市厨余垃圾分类后的处理问题提供保障。此外,深圳还将规划建设以废旧家具(含废弃家具、废弃家用电器)、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兼具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与暂存功能的综合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目前已编制完成的《深圳市大件垃圾收运处理规划》和《深圳市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将于近期提请深圳市政府审定。规划在深圳全市布局东、西、中部三处废旧家具处理设施。

标签: 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 深圳样板 收利用率要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