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读书不是读“数” 有效阅读的厚度决定我们看世界的深度
2022-04-22 15:01:35 来源: 扬子晚报网

世界读书日又至。每年此时,相关部门都会发布一系列和读书相关的讯息。其中最受关注,也最容易引发讨论的是人均读书数。几乎每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默默比对,看看自己是否超过了这个数字。

前不久,有网友披露,一位参加面试的学生随口就说在本科阶段读了400本书,但当被问及书籍细节时,他却无力回答。

在我们的网络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不少专家学者,或者读书博主,宣称一年读书数百本或近千本。很多人在惊叹之余,是不是也有过疑惑:他们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进而怀疑自己的读书能力。

只是一个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敏感?

在读书这件事上,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曾“贪慕虚荣”。二十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网友在各网站注册ID、填写各种信息时,必须在二十余个项目中勾选三个个人爱好,“读书”是绝大多数人的选项之一。

我们从小就知道一句老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是所有爱好中最为容易的事。它不需要花巨款去买装备,也不需要花时间去练技巧,甚至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去衡量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读书。作为爱好,“读书”不用像学钢琴那样考级,也无法像国标舞一样随时可以展示一下成果。或许我们一年读不到三本书,但在将它作为三个爱好之一填入资料的时候,却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爱读书,又如何衡量一个人读书的level?除了阅读的“数量”,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也是很多人敏感于“读书数”的原因。似乎这个数字越大,就越能显示自己对读书的热爱程度。

但事实上,读书是极具私人化的事,作为爱好,它并不比钓鱼、骑行更高一等,更值得炫耀。而读书也不是读“数”,并不在于读了多少本,而在于读完后,它能否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真正的阅读,是和书中世界产生深层次的交流。即便是如今的网络时代,面对音频、视频的高歌猛进,读书仍然是获取他人经验与知识最便捷、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

人生是单线程的,不可能同时跑在两条道上,这注定了自身经验的获得必然是单薄的。“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突破这种局限。通过读书,我们吸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了解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并以此为经纬,塑造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让我们在和这个世界相处时,对所发生之事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

但碎片化、“信息过载”的网络环境,夺走了许多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年我们见惯了的网络事件的频频反转便是证明。在事件发生之初,许多网友纷纷下场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甚至有时形成一股当事人无法承受的网暴,而聪明的人通过读书习得的察知事物深层逻辑的能力让他们做出冷静的判断, 极少会为表象所迷惑。他们清醒的声音没有被完全淹没,而是在事件反转后得到了证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若想夺回逻辑思考的能力,读书不失为一味良药。而所谓“善读”,是知晓如何读、读什么,追求的一定是阅读的有效性,而绝非简单的“读书数”。

阅读培养我们深层思考的能力,帮助我们塑造世界观。阅读不停,思考不止。有效阅读的厚度决定我们看待世界的深度。为了能够看到更宽广而深邃的世界,翻开一页书,从今时今日读起。

标签: 世界读书日 有效阅读 世界的深度 热爱程度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