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融 > 正文
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净值型产品规模清零
2022-02-28 15:43:14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达到92.97%,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

可以说,银行理财行业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回归本源、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

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近年来,银行理财行业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业务模式逐步回归资管本源,整改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底,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已实现清零,市场上的刚兑预期逐步被打破。

与此同时,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随着老产品的持续压降和新产品的不断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非净值型产品余额为2.04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大幅减少16.39万亿元。

从资产配置来看,银行理财也呈现同业理财持续压降的态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同业理财已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

对于个别银行剩余的少量资产,监管部门也按照“实事求是、一行一策、稳妥有序、奖惩分明”的总体原则,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并尽快清零。

市场格局优化

成立理财公司是推行资管新规的重要抓手。2018年12月至今,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已批准29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24家获批开业。

更重要的是,随着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银行也在市场引导下回归本源、专注主业。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多数中小银行受投研能力、资本、人才等因素限制,在净值核算、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理财业务发展因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中小银行已经转变参与理财业务的方式。《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存续理财产品的机构数量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了90家。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选择通过代销业务继续参与理财市场,充分发挥自身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超市”,逐渐成为理财产品代销的重要力量。

具体来说,剔除母行代销的情况,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银行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代销余额1.6万亿元。代销机构中城商行的机构数量最多(为88家),股份制银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的余额最大(余额占比60%),同一家销售机构最多同时代销13家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

在王剑看来,包括未设立理财公司在内的所有银行都应积极应对理财渠道改革的到来,应在短债、偏债混合、证券产品、股权私募投资产品、外币理财、ESG主题等业务板块中,细化自己的产品线并寻找配置特色和优势。

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行业的健康发展还体现在支持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上。作为重要的资管产品类型,理财产品能够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理财市场2021年累计发行ESG理财产品49只,合计募集资金超600亿元。截至2021年底,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96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为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全年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主题理财产品67只,募集资金超600亿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行理财是资管市场重要的参与者,要更主动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提升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单就助力绿色发展而言,应参与塑造和完善ESG投资体系,优化理财产品投资组合,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金融管理部门应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企业信息披露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助力绿色理财发展。

《报告》指出,2022年,银行理财行业将继续提高资产配置的专业性、效率性和灵活性,持续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资渠道、缩短投资链条,发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引导资金进入国民经济关键环节、核心领域。(记者 胡杨)

标签: 银行理财业务 整改任务 基本完成 净值型产品规模清零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