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 > 正文
研学游又"火"了——"全链"发力,打造"游学江苏"品牌 环球关注
2023-06-07 19:44:51 来源: 中国江苏网

从博物场馆到山水之间,从田园乡村到红色圣地……孩子们走出校园,飞向广阔天地,在实践中探寻多彩世界。受疫情影响的研学游,在今年重新“火”起来。随着暑期临近,研学游市场预计又将迎来新高潮。

作为科教大省、文化大省,江苏开展研学活动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对研学游有了更多关注,潜在市场十分庞大。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江苏研学游尚处在探索阶段,要做好市场的引导规范,进一步做优江苏品牌,让孩子们更好地在研中学、在学中游,确保学有所得。


【资料图】

研学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

“寓学于行、寓学于游,让小小的工程机械梦想种子,开出大大的实业报国花。”6月1日,徐工集团开启第二季徐工工业研学游。这个暑期,该企业将以升级版科普教育、实业教育、匠心教育,让广大学子感受大国重器的魅力。该项目负责人张冉说,“我们要打造工程机械版‘行走的课堂’。”

占地800亩的南通奇妙农场,种植着各种应季瓜果蔬菜,喂养着羊驼、兔子等萌宠,成为城市中原生态“农业伊甸园”。该农场研学部经理杨瑶瑶介绍,今年3月开始,他们根据农时推出收油菜、割小麦等研学产品,目前已接待万余名中小学生。

多彩的活动,传递书本外的知识,也弘扬着优秀中华文化。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学校”推出的研学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别具“中国味”。前不久,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三(4)班的同学们围绕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研学,同学们身穿汉服,跟着手艺人学做香囊、包粽子。

大美江苏,也吸引不少外省学子。4月,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的1054名师生,包下一列绿皮火车,带着语文、历史、地理等课题,来南京进行3天研学游。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广东、安徽等地都有研学团来到江苏,进一步点燃江苏研学游市场。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此后研学旅行被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先后组织遴选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2020年9月,江苏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成立以来,在全省挂牌建设20个研学旅行基地,推动全省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比如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大金山风景区的研学游基地,主打国防教育,别具特色。

江苏菲趣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马俊2015年入行研学旅行,几年来观察到这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每逢寒暑假,从省内出发到全国各地的研学路线就会受到热捧。一般而言,旅行社开发的研学路线是5—7天,30人成团,涉及历史文化、地质地貌、国防军事、自然探索等线路。“引导孩子们实地观察、听讲解、动手体验,再通过我们自主设计的研学手册进行记录和答题。”马俊说。

“我们不仅自己带孩子研学,也参与过小记者团、军事训练营等活动,孩子从小到大,假期几乎都没有闲着。”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初二学生家长戈一群告诉记者,以孩子曾参与过的南京研学游为例,在几天的时间里参观了南京各类博物馆、牛奶厂、可乐厂、垃圾处理场,从文化历史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解。

学到《朱德的扁担》就去井冈山,学到《东方明珠》就去上海……戈一群说,家长们有一致的想法:让孩子拓宽视野的事情,无论是学校组织、旅行社产品还是家长陪同,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会去做。“作为家长,我们更关注如何让孩子走出去,学会主动交流、多交朋友,和社会接触,提升抗压能力、应变能力。”

研学游不能成变相高价游

火热的研学游市场背后,一个普遍问题凸显——只旅不学。特别是部分社会机构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研学游成了变相高价游,让学生和家长大呼“不值得”。

“研学旅行不应该是旅行套上研学的‘外衣’,而应重在‘研究’和‘学习’。”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校长李万青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在他看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一样重要。研学旅行专业性强,需要前期确定主题,由此探究过程进行记录,最后形成收获和总结。“这需要在充分了解资源的前提下,由专业教师特别是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人来对研学进行课程设计。但不少研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这类培训,而是重在旅行规划,重在去了多少景点。”

如何规范市场,江苏各地积极探索。2022年,南京推出《研学旅行基地服务规范》,规定研学旅行基地服务的总体要求、基本条件、课程设计、安全保障、服务人员与要求等内容,提供研学旅行基地服务规范的指导性建议。今年5月23日,南通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知》。南通市旅游协会教育研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梅广龙介绍,当地有大小研学机构近百家,为了规范市场,他们与南通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文明办等部门共同选出26家研学基地。

“研学旅行市场应当是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包括基地建设、线路设计、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旅游管理系主任陈晓艳说。

南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严奕峰认为,研学游应该是更换了一种形式的学习,最终落脚点还是教育。

“有些项目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整体来看,江苏研学还在发展过程中,相对比较保守。”江苏省旅游学会研学旅行分会会长邢定康认为,有些活动主要是家长学生的自发行为,学校组织的活动基本在本地,甚至是从春秋游和劳动实践课转化而来。他举例说,北京学生为了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意境,组织到安徽桃花潭景区,并结合礼仪内容开展现场教学,“这就涉及到教育理念、安全、费用等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参与进来”。

统筹资源打造研学品牌

今春,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4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到雨花台进行研学游。这次活动,他们用上此前联合有关学科带头人打造的“研学指南”,还邀请家长等作为“特别观察员”。“同一个场景,在研学时也会有不同侧重点。比如低年级关注自然,中年级侧重建筑,高年级聚焦红色精神。这样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学,效果很好。”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说,当地作为“理想教育小镇”,很愿意在研学游方面做一些探索,同时联动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让家长们有更好选择,让孩子们有更多收获。

身边的研学资源,也可以就近开发,关键是做好课程设计。每年,朝天宫民族小学都会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和朝天宫博物馆共同策划研学活动。去年组织的“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文物特展研学活动,让学生以母亲河出土的文物为出发点,了解母亲河流域先民的生活变迁。很多孩子围绕“美”对先民生活的房子、出行交通工具、服饰、生活器具进行探究,最后的成果让人感到惊喜。“在一个小切口的研学主题下进行深度挖掘,学生们对‘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就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李万青说。

“在科技馆,很多孩子把某个仪器弄响、弄亮就跑开了,却没有再问一句为什么、是什么原理。”李万青说,把研学做小做深做精,远比“走马观花”更有价值。生活中的“研学”无处不在,家长可以利用好每一次陪伴孩子出行的机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旅行目的地有哪些科技文化资源进行提前搜索,带着孩子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和必要引导。

“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这背后体现了文化、旅游、教育的互融互通。”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院长王惠琴介绍,学校抓住这一变化趋势,在人才培养上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下细分研学旅游方向,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培训,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资格证书。

为了让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效衔接,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还牵头校企合作,研学旅行的企业直接为学生进行培训,方便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也弥补了学校在研学教育中的实践性不足等问题。

当然,进一步叫响江苏研学游品牌,还需要做好资源统筹。“江苏各个城市都有丰富资源,但如何汇总是一个难题。”马俊深感在设计课程时常会面临瓶颈。

邢定康告诉记者,他们最近正在进行策划,开发红楼梦研学之旅,还打算以关于南京的诗词作为串联,打造诗词研学,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意境。

“未来可开发大运河研学旅行线路、长江研学旅行线路、淮扬菜美食美育研学线路等跨区域研学产品,塑造美好江苏、水韵江苏等独具特色的江苏旅游形象。”陈晓艳认为,研学旅游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江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投资重点和消费热点,建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通过建章立制打通研学旅游全产业链条。同时要全面统筹规划,将研学旅游作为文化赋能旅游的重要载体,深挖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注重研学旅游内容创新,将研学基地作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基地,通过研学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和旅游IP的有效转化,最终打造“游学江苏”研学品牌。

记者 蒋明睿 王岩 严磊

标签: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