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当“Z世代”青年遇上黔东南手艺人,非遗传承有了新的可能
2023-08-07 02:16:40 来源: 天眼新闻

今年夏天,对于17岁的张啸来说,格外不同。搭乘着从珠海开往黎平的高铁,他开启了一场山与海的跨越,经历了一段独特的社会实践旅程。


(相关资料图)

为何选择贵州黔东南?张啸说,贵州曾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想看看贵州人民脱贫后的生活;此外,黔东南州是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他也想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

黔东南州苗族村落。

早就听说黔东南州黎平县有一位叫陆永江的名人,她不仅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啸这次社会实践的首站,就来到了陆永江一手创办的彦婷刺绣艺术文创工作室。

在悠长静谧的黎平县翘街,踏入这个充满民族气息的阁楼,张啸惊感世界之大,墙上挂满了侗族刺绣作品,桌上到处叠放着布料以及半成品。身穿民族服装的绣娘们都在忙着穿针引线,她们的作品如同机器打造一般,每一针的间距控制得十分精准。这对于生长在沿海城市的张啸来说,是道难得一见的风景。

在陆永江的指导下,张啸也开始学习起平绣、绞绣、结籽绣等传统绣法。他感叹:“这些穿针引线看似挺简单的,但是想要静下心来坐几小时,而且精准度极高地完成就很难了。就像投篮一样,我也能投进球得分,但是跟NBA就完全不是一个水准。”

彦婷刺绣艺术文创工作室。

在彦婷刺绣艺术文创工作室门前,一块木板上刻着“一生只染一口缸,只做一件衣”,除了侗绣,蜡染也是当地有名的非遗代表。织布、作画、染布、漂洗、晾晒,一个环节不落,张啸沉浸式地体验了蜡染的独特魅力。他发现,很多妇女可以直接在白布上作画,草稿都不用打,蝴蝶纹、鸟纹、鱼纹、劳作场景是最常用的元素。

看着一个外乡小伙子对非遗如此上心,陆永江开始给张啸讲述起她和绣娘们的故事以及这些侗绣、蜡染作品从生产到售出的全过程。原来,陆永江年幼时因为一场火灾,导致右手指关节无法活动,手指不能自然伸直,被鉴定为四级残疾,后来历尽艰辛跑遍了25个乡镇,学习掌握了侗族刺绣的12种绣法。工作室成立后,通过开展刺绣培训,累计带动1200名农村妇女就业,培训绣娘三千余人。

让张啸最感动的是,工作室刚成立一年多时间,脱贫攻坚战在陆永江的家乡打响,她去到一个偏远的乡镇,决定将所有卖出的产品利润全部用来修路,经费不够又拿着房产证抵押贷款,拿了30多万给农村修路。路修通后,山村的学校建起了刺绣工作坊,白天小孩在这里读书,晚上村民在这里学习传承侗绣手艺。

“我很感谢我身后的绣娘,也感谢村寨里的老绣娘们对我的培养,在传承侗族刺绣技艺这条路上,光靠我一个人远远不够。希望以后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活力,给更多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增收的机会,带动更多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陆永江说。

张啸(左)在陆永江的指导下体验侗绣。

热衷于公益活动的张啸听了之后深受触动,一直在想自己能为当地的绣娘们做些什么。通过翻阅资料,他了解到,中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目前共认定了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有关报告显示,2022年,淘宝平台非遗店铺数为32853家,非遗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90后和00后正在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

近年来,Z世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消费力拥抱非遗,带有刺绣的笔记本、包包、衣服等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一代喜欢并争相购买。随着新科技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借助新技术、新媒介,非遗踏上了广泛传播的快车道。

作为Z世代的一员,伴随着互联网、新科技长大,张啸首先想到运用图文、短视频等年轻人喜欢的资讯接收方式,来展示非遗文化,销售非遗产品。在侗寨的那段日子,他通过拍摄非遗短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观看点赞。他发现,非遗文化传播要让年轻人看得到、愿意看、喜欢看,才能进一步点燃年轻人深入了解非遗、体验传统文化的热情。

非遗不仅要“出圈”还要能“出山”,从小在国际学校学习的张啸,计划运用之前学习到的数字化技术知识,借助身边长辈的资源优势,开一家淘宝网店,与陆永江团队探讨出一种可行的经营模式帮助非遗产品销售。

张啸在体验蜡染手艺。

“通过数字化营销,销量应该会有所上涨。如果有机会的话,争取与一些品牌合作,推出一系列联名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看见侗绣、喜欢侗绣。”张啸说,网店的所有销售收入将返还给绣娘们,帮助她们提高生活水平,壮大绣娘队伍,带动产业发展,助推侗绣、蜡染等非遗作品以更开放、更时尚的姿态,登上国潮“顶流”。

传承有人才,非遗就有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的重要文化图腾、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通过这次公益性实践活动,张啸行走了好多个苗族和侗族村落,了解到少数民族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非遗”这个原来很抽象的概念在他脑中愈加具体。

一周时间不长,却足以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张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与“非遗”结下不解之缘。微小星辰亦有辉光绵长。他说:“目前计划正在执行推进中,希望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众多非遗传承人依靠传统手艺增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保护传承非遗这项伟大工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编辑 王恬

二审 陈曦

三审 许邵庭

标签:

责任编辑: jk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