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 > 正文
长宁非遗空间上新,沪剧如何打动年轻人? 环球最资讯
2023-06-11 05:57:31 来源: 文汇

长宁非遗空间上新,沪剧如何打动年轻人?

一板三眼。

长宁沪剧艺术馆沉浸式小剧场,《上海屋檐下》唱腔一起,曲调轻柔,烟火气流淌其中;曲罢,语音绕梁、戏迷意犹未尽。

适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长宁区非遗空间上新——作为全国首个区级戏曲艺术馆,长宁沪剧艺术馆于今天正式开放运行。馆内,长宁沪剧团建团70余年的历史和故事,通过“图文展示、实物展品、橱展灯光”进行展示。颇具亮点的是,新泾中学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的学生们现场演绎《芦苇疗养院》选段开篇,字正腔圆;勾勒出沪剧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图景。


(相关资料图)

传承,是言及非遗时的关键词,指向保护以及活用。以长宁区为例,一方面全区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区新增区级非遗名录项目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截至目前,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36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10项。另一方面,深入非遗“活态”传承实践,比如推进“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带游微旅行活动等。

走通年轻市场

因喜欢沪剧韵律,新泾中学学生、12岁的田悦辰报名参加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她特别强调“幸运地被选中。”

这正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津津乐道的话题,“从刚开始只有十几个小朋友报名,到后来因为报名太火,我们进行调剂。我认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需求,只不过他们不太了解。”

如果一个剧种失去了年轻人,那么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陈甦萍一直有种紧迫感,并探索破局之道:除了推动“非遗在校园”,目前剧团新推沉浸式沪剧表演模式,形成沪剧和多元素、多维度、多空间的有机融合。比如以长宁沪剧艺术馆为载体,将展陈与戏曲相结合。

她提出让沪剧走通年轻人市场的经验和思考:一方面结合世界名著,创新沪剧内容,“去年很出圈的沪剧《临湖明月》改编自《简·爱》。这出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他们直言一开始冲着《简·爱》来,但看完后感受到沪剧原来可以这样表达,感觉很不错。”

沪剧的唱腔也要点缀现代元素。陈甦萍认为,一板三眼、慢腔慢板等传统唱法,让对沪剧不熟悉的年轻人无法静下来慢欣赏,“要根据具体内容有所革新。”

服装也是沪剧能够打动人心的突破点,“眼下国风盛行,旗袍也是其中一种表达。沪剧正好是西装旗袍的现代戏,年轻人通过一出戏可以了解穿旗袍的样式、姿态等,找到结合点不失为进入年轻人市场的抓手。”

开拓非遗“新场景”

比邻长宁沪剧艺术馆,“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也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非遗在社区”的一处场景。负责人介绍,书房除了发挥阅读非遗的功能,还将长宁本土的非遗项目转换成可视软装,加持“颜值”也发挥宣传作用。

拓展非遗传播新场景是长宁区着力探索的路径。

譬如长宁区“建筑可阅读”活动中,市民可通过游览湖丝栈、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丰田纱厂铁工部旧址等地,培育对城市的认同感。

记者从长宁区文旅局获悉,未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结合区内资源,和有关单位共同打造“非遗+旅游”融合试点样本,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创新两手抓、两结合。长宁微游将串联起长宁特色非遗新空间、通过非遗新体验活动,走进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研学之旅,在长宁形成“非遗+旅游”的共享局面。

作者:苏展

摄影:长宁沪剧团供图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责任编辑: jkl2